内容提纲:
一、外语人的翻译担当,题中应有之义,在职业译者大体缺席的情况下,大学的外语人更是责无旁贷
二、翻译家的大器晚成,培养周期长、难度大、成本高,因为一个翻译家的培养过程乃是中外文双重语文培养过程;诗出少壮,译出老成
三、译诗之难与评价之维:社会评价、行业评价、自我评价
四、译诗之难与译者之虑:语言之虑(是否完全破除了外语语言障碍)、表达之虑(是否找到了最合适的汉语表达方式)、完美之虑(译文是否整体上达到了完美或甄于完美之境:形神兼备、化境之类;内容和细节是否忠实无误,遣词造句、节奏、韵律、气息、意境等——均以当代诗的标准当代的眼光衡量:以诗译诗,译诗成诗,诗是中国诗,但不完全等于中国诗,诗是外国诗,但不等同于外国诗,是中国的外国诗,是外国的中国诗;是当代的诗,非旧诗;是一种介于中国本土诗和源语外国诗之间的特殊形态;)、质与量之虑(译者应以怎样的节奏工作为宜?以怎样的产量为宜,如何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译者的成就做出评价——专业的、职业的译家要有一定的量为基础,然后再谈质,这是门槛,偶尔为之的“妙笔生花”不是持续的长期的翻译活动,难以对译者的水平和能力做出整体的和全面的判断。举例)
五、以赫列勃尼科夫的一首小诗为例,探译诗之难和诗歌之妙。
主讲人简介:
郑体武,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文学研究院院长。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外语组成员,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,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。现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,世界俄语学会主席团副主席,国际东亚和平、安全与发展研究理事会理事,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,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,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翻译协会理事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上海作家协会理事,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。俄罗斯科学院《语言文学学报》外籍编委、俄罗斯《国外俄语教学》国际编委、西班牙《俄语语言文学研究》编委、《中国俄语教学》、《俄罗斯文艺》、《外国文艺》、《外文研究》等国内期刊编委。